2010年的英国政治有一个亮点,就是英国华人在英国大选中的突然出现,英国媒体称之为英国华人的参政元年。具有一百多年移民历史的英国华人从原来的被歧视,默默无闻的少数民族到参加国会议员席位的竞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但是在此之前,英国华人在英国政坛上可以说是寡见少闻,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名区一级议会议员,没有国会议员,没有市长、部长,没有高等法院法官,没有警察局长,没有大使级外交官,没有公务员。
这并不是因为华人不或者不努力,相反,华人整体上在英国的各个阶层口碑非常好,特别是在近年的难民和非法移民进入英国之前。
我接触过的英国各个阶层人士,从市长、部长、议员到普通的选民,大部分都认为华人是英国少数民族的一个的模范。华人留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勤奋刻苦,遵纪守法,重视家庭和教育,善于经商,不过华人也给人留下不问政治,少与外界交流的印象。
英国华人社区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封闭性”的社区,但主流社会认为华人社区“自足”、“自成一体”,华人的唐人街也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因此可以肯定华人社区有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阻碍了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和融合,更难以谈政治上的活跃。所以英国华人要参政,与英国主流社会的合作和融合十分重要。
英国的主流政党都非常积极鼓励英国华人参加选举,特别是近年以来。国会专门为华人参政开过一次高层会议。每逢春节,首相和反对党的党魁还要专门写贺信给华人社区,在国会举办招待会,各个政党中的华人甚至还自发成立了华人保守党,华人工党和华人自民党等小组。然而这些小组存在于政党体制之外,机构上与各政党的多数全国基层组织脱节,理论上缺少有政治洞察力的人物,在党内的高层没有华人的代言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主流党派缺乏对华人社会的了解,无法指导其与政党体制,特别是基层组织建立联络、交流、组织活动、物色选拔人才等合作机制。
还有一个制约华人在政治选举中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是,华人人口分布较分散的现实。从近一次的人口普查开看,除了伦敦极个别小区的华人较集中外,华人是英国所有民族中人口地理分布最均匀分布的一个民族,原因与华人所从事的餐饮业有关。开餐馆需要避开同行竞争,所已需要等距离布点。均匀分布的结果是华人在政治选举的过程中占选民比例低,没法形成在单一选区内有影响力的选民群体。这个问题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投票策略解决。例如,形成政治的共同认识及对政党政策的共同认可的情况下,采取统一“整体投票”(block-voting)的办法。
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应该说现实困难是比较大的。首先,华人参政意识不强,对政治事务交冷漠。英国华人中有三分之一的适龄选民不去做选民登记,被认为是最不过问政治的少数民族。其中或有华人旧时“莫谈国事”的冷漠感,或对政治缺乏了解,忙于生意,无暇顾及;或对参政缺乏信心,甚至有恐惧感等等。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华人社区内部差异。英国华人来自不同来源地和不同时期,这些来源地和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在华人社区的内部分异体现得十分明显。华人社团多以同乡会形式,机构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资源贫乏,分散,没有整体机制,体制过时陈旧,一言堂或终生制依然盛行。
此外,语言隔阂是致使相当大部分华人无法参政和融入主流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问题存在于各个不同人群的华人中,尤其是老一辈的移民尤为严重。很大部分的华人可以应付日常生活的英语,但碰上书面语言和用修饰色彩较浓的政治术语时就有问题。英国华人中据统计只有28%左右是在英国出生长大的,所以代华人移民占大多数,除了英语不是母语外,文化差异也容易使华人在政治上及社会上与主流群体出现隔阂。
即使存在上述的种种现实困难,但我相信英国华人参政仍然大有可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移民将成为英国华人参政的主力军。
按照目前华人社区中不同人群的特点,考虑前面讨论过的语言、参政意识、融合能力等影响因素,新移民和新生代较有优势,各有千秋,但综合起来,我认为新移民将是参政的主力,尤其是他们所具备的“中国元素”背景,将为他们的参政之路增加有分量的砝码。
如果说以前英国华人是被“视而不见”的话,现在已经不是了。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响,看得见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日益富强繁荣,国际地位上升,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连篇累牍,英国政要对英国华人的活动很关心,经常参加春节活动。主流社会对英国华人的关注亦因水涨船高。
英国华人社区尤其是新移民应该能在英中外交关系、贸易投资等方面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就如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最近跟我讲的,英中关系是定位在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水平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移民从教育程度、主流社会阅历、政治洞察力、领导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国际活动能力等方面来看,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活跃在英国政坛上的华人面孔。